他说:我是一个好胜的人,要做就要做得最好!他说:市场变化太快,任何一个变数都可能置你于死地,所以我们其实一直在为生存而战。
他说:来不及制定什么战略,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思考所谓的战略,我思考的是生存,更好地生存。他说:地上到处堆着钱,人们只是没看到而已。
他说:我只是看到这进出的蝇头小利,没有看到远处的大钱。他就是娃哈哈集团创始人——宗庆后。
年轻吃苦是财富
1963年的一天,舟山马目农场正在杭州招收知识青年,不论家庭成分,谁都可以报名参加。在当时,对于已经厌倦了在杭州街头叫卖的宗庆后来说,意味着这是改变命运的一次机会。宗庆后与母亲进行了告别,那一年他十八岁。 年轻吃苦是财富
后来宗庆后才知道,马目农场本是一个关押犯人的劳改场,当地人称之为“舟山西伯利亚”,那里不仅人迹罕至,而且不适宜人类生存。更让他们绝望的是体力上的折磨,劳动量很大,每天不是挖沟修坝,就是拉土堆石。超负荷的劳动量让很多城里的年轻人难以承受,脆弱一点的人甚至晚上躲在被子里哭。
十几岁的宗庆后,瘦弱的身体在抬石头、打石头、挖沟。事实上在马目农场近乎自虐的坚持,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会延续这么多年。只是从此之后,“遇见困难不被吓倒”这样的观念已经变为宗庆后血肉的一部分。
1988年,宗庆后的校办工厂正在为“中国保灵”代工花粉口服液。作为“中国保灵”的代理商,宗庆后有时候必须满足对方一些额外要求。
那年中秋节,宗庆后带领员工到保灵公司帮他们清理仓库,搞了一场所谓的“义务劳动”。宗庆后就是这样拼命寻找,并且抓住各种机会,因为他没有其他选择。
小鱼吃大鱼
杭州市清泰街160号,娃哈哈集团总部,1991年夏天,这里格外热闹。催货电话、电报和信函不断,门口排满了来提货的车队,把公司的门口都堵起来,有时候甚至需要警察来协助维持秩序,“娃哈哈现象”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学名词。
从1988年开始的三年里,产能扩大60倍、利润暴涨100倍,宗庆后终于不再是一个普通的中年男人,而变成了一位真正的企业家。他已然成为杭州城里家喻户晓的人物。可是,由于生产车间有限,产能严重不足,这成为宗庆后最为头疼的问题。
对于宗庆后来说,杭州罐头厂是他梦想开始的地方。杭州罐头厂曾经是全国十大罐头厂之一,然而历史不能当饭吃,市场经济逐步取代计划经济。上世纪90年代,外贸订单骤减、产品大量积压、负债不断攀升,杭州罐头厂很快陷入难以为继的尴尬境地,基本生存都成问题。
时任市委秘书长沈者寿想到一个办法。可以考虑把杭州罐头食品厂它兼并过来。杭罐厂又救活了,娃哈哈又能够壮大了。
这正是宗庆后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兼并杭州罐头厂。然而阻力还是超出预期地到来了。在领导面前,宗庆后是“好人宗庆后”,而“坏人宗庆后”却成为杭州罐头厂的公敌。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宗庆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