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多个省份及各地高校相继发布了201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在“抢人大战”“95后成求职主力军”等浪潮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2018年高校毕业生都去了哪里就业?择业主要考虑的是什么?对于所选工作是否满意?新年伊始,本报进行了采访。
赴二线城市就业毕业生增加
——应届毕业生期望就业地中,二线城市占比上升;民营企业成为吸纳大学生就业主力
“毕业的时候想去新的地方体验,但又不想离开一线城市。上海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城市,知名大企业多、生活也丰富多彩,所以就选择了这里。”王晶晶201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如今就职于上海的欧莱雅总部,对于自己的就业选择,她如是说。
像王晶晶一样有类似就业选择的高校毕业生不在少数。知名职场社交平台领英近日发布的《2018年轻职场人城市流动趋势洞察》显示,对于新毕业的“95后”年轻人来说,一线城市仍是毕业后职场起步的首选。
专家指出,当前,一线城市吸引人才能力仍然很强,但也有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离开一线城市、去往二线城市就业。
梳理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可以发现,北京地区高校已就业的2018届毕业生中,京外就业占37.51%,较上年有所提高。具体从学校来看,多所高校京外就业率超过50%。其中,清华大学全体毕业生赴北京以外地区就业比例已连续6年超过50%并逐年增长。
与此同时,智联招聘、BOSS直聘等机构最新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由于二线城市推出人才吸引政策等因素,毕业后选择留在当地求职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有所增加。BOSS直聘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8年,二线城市应届本科生整体留存率达到64%,同比2017年增加3.5个百分点。智联招聘发布的2018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市场调研显示,期望就业地中,二线城市占比25.94%,同比上升了4.74%。
白舒玮毕业于山西财经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在中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太原分公司工作。“太原生活幸福指数高。父母都在这边,生活压力没那么大,再加上我是在这里毕业,就选择了留在太原。”
就业地区之外,就业单位类型也广受关注。不少知名高校2018年签约民营企业的毕业生人数超过了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如清华大学签约民营企业的占31.8%,而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分别占29.9%和5.4%;上海交通大学签约民营企业的占27.04%,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分别占19.47%、19.2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约民营企业的占39.52%,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分别占22.33%、6.33%。
智联招聘调研报告也指出,从实际签约情况来看,对应届毕业生吸纳能力最强的是民营企业,实际签约比例高达58.62%。与三资企业较为类似的民营企业成为吸纳就业的绝对主力,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我国民营企业的成长正不断加速,虽然雇主品牌的知名度还需要进一步打造,但已经具备了和跨国公司竞争最佳雇主的市场实力。
实现个人价值成为重要考量
——在越来越多年轻人眼中,一份好工作的标准不再是“钱多事少离家近”,而是实现自我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开始选择去西部和基层就业。其中,2018届北京地区高校(含科研院所)毕业生赴西部就业共14827人,在已就业人员中占9.2%;赴基层就业共24663人,占比15.3%。江苏省2018年高校毕业生中,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33.8万人,占就业总数高达62.1%。
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2018届本科毕业生高玉堂,是众多赴西部和基层就业高校毕业生中的一员。高玉堂来自甘肃武威,现就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托云牧场,来到基层工作是他自愿的选择,“在大学期间与学校团委、自治区团委工作接触比较多,之前一次偶然机会听了几个师兄师姐在基层支教的经历,很受感动,当时就决定毕业后也要去基层锻炼,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实现自我价值。”
智联招聘调研报告显示,2018年,大学生在具体求职过程中,最被看重的要素是“实现个人价值”。在越来越多的“90后”以及“95后”眼中,一份好工作的核心标准不是“钱多事少离家近”,而是能够在职场中实现自我价值,并从事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工作。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