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看起来共享单车的投放是户外道路上、共享充电宝的存取是在室内,只是空间位置差异,实际上更深层的影响是运维成本孰高孰低的问题。小电CEO唐永波的一段论述讲的很清楚,摘录如下:
“共享充电创业本质是B2B2C的商业模式,这与共享单车公共场景投放有本质区别,B端商家作为触达需求用户的中间环节十分重要,需要满足商户端这一中间环节需求,进而解决用户消费需求。”
此前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的想象空间就在于与周边商户、商圈的场景延伸,摩拜、ofo一直在探索O2O模式,甚至美团收购摩拜也有这方面的常识,但是在单车App中发优惠券导流至线下商户收效甚微。而共享充电宝的设备可以存放在餐饮店、KTV、酒店等生活场景中,对于商户而言就像类似提供WiFi一样是可以增强顾客服务体验的。而共享充电宝项目在桌面式、小机柜等存放蓄电终端在产品研发上成熟,大多数商家也不会觉得充电宝设备多占位置,因而共享充电宝项目的维护成本非常低。
(三)
不难看出,与共享单车的“规模不经济”相比,同样刚需、高(交易)频次,却又低损耗率和低运维成本的共享充电宝项目,是很有可能形成“既规模又经济”的共享经济模型的。
根据笔者的体验来看,共享充电宝项目目前最大的体验痛点是在“归还端”上,有很多朋友在异地出差时不敢取走一些不知名品牌的共享充电宝怕回到本城市还得“压趟镖”定点送回,更多倾向于选择小电、街电、怪兽等终端设备更多的品牌。
头部项目为了追求更好的用户体验会不断扩张城市点,让线下的铺设点越来越稠密,以形成“网络效益”;而最终没有办法形成异地自由归还的项目会被挤出市场。目前市场上经过一番激烈竞争,掌握更多用户数据的项目就能获得更多的资本跟投,项目也能获得更多资金购买更多的设备,因而共享充电宝的终端之争丝毫不比共享单车弱,并且行业“头部化”只会更加严重。
目前共享充电宝市场已经开始呈现小电、街电与怪兽的“三国杀”局面:截止11月中旬的媒体报道显示,小电充电宝目前已完成B+轮融资,产品在全国320个城市落地,用户量突破8000万。去年8月底,聚美优品宣布完成对街电的收购,并与国内的连锁酒店集团展开战略合作,共享充电柜主要寄放酒店,其商务BD以酒店为突破口。怪兽充电B轮2亿投资方有顺为资本、小米科技等,并在供应链上与紫米科技(小米充电宝的厂家)合作,被外界认为是小米生态链布局又一公司。
看待判断哪家在当地城市市场占有率更高,大家不妨在微信或支付宝里搜索这三家的小程序,看看设备在地图上分布图标密集程度就可以,目前共享充电宝市场还处在以设备获客的开拓期,“跑马圈地”依然共享充电宝项目当前的战略重点。
很多共享经济项目走下坡路,核心原因还是在于没有找到盈利模式,只能依靠烧钱续命,又想画大饼做大估值难以陷入补贴模式从而失去市场定价权。与共享单车很难通过租赁模式赚钱不同,共享充电宝充一次手机是一元至两元钱、在硬件损耗低的情况又可以循环使用,是可以通过高频的订单额积累起订单量的。
由于使用共享充电宝的使用习惯已经培育起来了,有很多出差人士已经逐渐可以不再携带充电宝了;目前头部项目给用户的优惠主要是以线下流量导进小程序电商之中兑换或购买实物商品为主,以期通过租赁模式和小程序电商的双模式盈利。
鉴于获得资本巨额融资的充电宝租赁项目依然不在少数,笔者预料,由于共享充电宝市场的马太效应明显,充电宝的品牌识别并不如共享单车的颜色那么突出,小程序的账户体系数据打通难度也并不大;未来行业可能出现大规模“兼并”或者“合并”,究竟谁能合并谁这个选题留到以后写。
结语:
共享经济能跑通大体是线上轻运营模式和轻损耗的租赁模式两种类型,前者代表是滴滴Uber,后者是共享充电宝开始为共享经济代言,但外界看好的并不多。笔者认为,线上草根创业者争夺的流量机会微乎其微了,共享充电宝项目在线下提升手机电量的用户体验的确是新独角兽崛起的好赛道;尽管市场竞争非常残酷,共享共享充电宝项目从被质疑、看衰到疯狂增长,已经是相当励志了!
来源: 亿欧-靠谱的阿星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共享充电宝的行业终局在哪?5亿是分水岭 共享充电宝变局:毛利率低盈利困难 资本正在退场 当资本不再疯狂 共享充电宝还能走多远 偷窃还是恶意竞争?共享充电宝行业风波又起 共享充电宝淘沙将尽 还是运营模式不行 搜索更多: 共享充电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