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些车辆中有75万使用频率很低,尤其是在热门商圈,过度投放消耗了用户红利,最终也瓦解了商业模式,果然是要想死得快就要跑得快。
有份额一定赢?
去年中期摩拜和ofo的市场份额达到85%,下半年随着一批友商倒闭,占比更是突破95%,当年被控垄断的滴滴和Uber也只有80%而已,摩拜和ofo完全具备了双寡头的一切特征。
但这更让创业者崩溃,短暂的经营性亏损或战略性亏损大家都理解,为什么打完仗胜利者也倒下了?。
“高频、刚需、低替代性、低成本、封闭环境”不再是制胜法宝?
滴滴火了之后,真格基金的投资总监张子陶分析了剩下的空白领域,发现再造一个滴滴需要满足五个指标:高频、刚需、低替代性、低成本、封闭环境,于是他和朱啸虎的金沙江同时发现了处于创业阶段的ofo。
按张子陶的说法,“只有ofo清晰符合85%以上的条件”,他没有确切说明ofo缺乏的是哪个指标,但显然就是这剩下的15%决定了共享单车的命运。
拥有“高频、刚需、低替代性、低成本、封闭环境“等五大秘技的企业尚且如此,你要是创业者慌不慌。
造蛊式哲学不灵了。
在武侠小说里,蛊是至毒至阴的东西,《诸病源候论》曾经描述过制蛊的过程,“多取虫蛇之类,以器皿盛贮,任其自相啖食,唯有一物独在者,即谓之为蛊。”
对投资人来说最实用的创业方法论就是造蛊,这也是为什么在那些资本操纵的合并案中,总是更强势、更有攻击性的创始人笑到了最后。
创业者也迷信这一套,以为弄不死我,我就赢了,结果摩拜和ofo在半年之内咬死了60多家友商,仍不能确保自己活着。
共享单车的中国式败局有两个启示。
第一,以前大家都拿最小的产品试错,避免风险,方便复盘,但投资人喜欢“有梦想的团队”,用徐小平的话说,要看“能不能让我头脑发热”。
摩拜和ofo就具备让人热起来的特征,虽然后来发现其实是疟疾。
第二,资本与创业者对话的方式变了。
春天里,对话可能是这样的。
Q:你们有盈利模式吗?
A:我们不考虑这个问题,不给自己设限,战争结束自有分晓。
别担心投资人耻笑,称职的投资人甚至会帮你“畅想”。
朱啸虎就和戴威算过一笔帐,共享单车现在每天5000万次骑行,3年后做到2亿次,单日收入破亿,一年流水300亿起步,听起来是不是浮想联翩。
但冬天里的对话会是这样的。
Q:打住,等你赚钱了再聊!
A:呃。
毕竟许小年早说了,不赚钱的创新都是耍流氓。
来源: 36氪-虫二 共2页 上一页 [1] [2] 当资本退潮 共享单车真的就一无是处了吗? 共享单车下线 共享滑板登场 资本烧钱之后 为什么可骑的共享单车越来越少了? 自行车厂商遭共享单车挤压 转型迫在眉睫 资本吹的泡沫终究会破 共享单车还有机会吗 搜索更多: 共享单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