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港交所惯例,拟上市企业在递交IPO申请后,有半年限期来解答监管机构的问题。若6个月限期内没能完成对港交所问题的反馈,申请材料就自动失效。若要继续上市流程,企业就必须重新递交材料。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度,在港交所递交IPO申请的企业有338家,截至2018年8月31日已上市的有230家。
一位投行人士告诉记者,由于内地对房地产业的调控没有丝毫放松的迹象,增加了拟登陆港股的中小房企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因此也可能会影响到港交所对内地中小房企上市规模及数量的控制。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港交所对公司的合规性要求更高,只要满足港股上市条件,基本都能挂牌上市,只是等待时间的长短而已。
龙头房企纷纷谋求多元化
在中小房企排队赴港上市融资、准备继续扩张之际,占2017年度百强企业销售总额50.2%的综合实力TOP10房企则在控速和多元化发展。
先看龙头老大碧桂园。今年上半年,碧桂园销售面积4389万平方米,占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的5.69%。就是这样一家巨无霸企业,今年有意放慢了扩张速度。以买地为例,其今年上半年的购地销售比(购地金额/销售金额)为34.8%,而去年同期为44.8%;在拿地的平均价格上,去年上半年为3406元/平方米,今年上半年则降至2387元/平方米。
再看以稳健著称的万科地产,今年上半年的销售金额同比增加了近300亿元,但拿地金额只相应增加了40亿元,且均价同比减少了413.8元/平方米。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在9月份的一次内部讲话中表示,房地产行业的转折点已经到来,万科在这个时期应该做的是“收敛”和“聚焦”,以“活下去”为最终目标。
为了“活下去”,手握真金白银的龙头房企们纷纷开启了多元化之路,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更名。9月13日,保利地产宣布将公司名字由“保利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保利发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朗诗地产、龙湖地产等7家房地产企业改名。
房企更名显然不是“去地产”,而是试水多元化。2018年,万科的商业开发与运营、物流仓储服务、度假休闲、养老、教育、产业办公等新业务正在落地,这些业务绝大部分是围绕地产开发布局的相关产业。保利将战略定位从“房地产生态链的综合投资和运营平台”升级为“不动产生态发展平台”,形成保利金控、保利科创、保利建筑、保利物业、保利经纪、保利商业、保利公寓、保利会展、保利文旅、保利康养、保利教育等11个与保利地产平行发展的业务单元。
种种迹象表明,房地产高增长时代已经结束,房企未来更多的利润可能来自多元化发展。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共2页 上一页 [1] [2] 130家房企存货近4.5万亿 存货周转率下降变现难 房企资金链持续收紧 土地流拍数飙升至890宗 2018上半年上市房企财务健康榜单TOP50:万科、中海最健康 楼市秋意来袭18家房企更名 评论:改名易改命难 房企现金流“生死劫”:新城控股欲设地产基金“求生“? 搜索更多: 房企 |